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黄兴提议将宋教仁创办的《20世纪之支那》杂志改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与会者表示赞同。

  1905年11月26日,被改组为同盟会机关报的《民报》正式创刊。而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上撰写了《发刊词》,第一次公开阐述了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主张。

  孙中山这样写道: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末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

  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但孙中山在这800多字的发刊词中,并未具体阐释“三民主义”的详细内容。直到一年后,在东京举行的《民报》发行一周年纪念大会上,面对六七千听众,孙中山才在题为《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前途》的演讲中,第一次系统陈述他的建国思想。

  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说: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来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同盟会把民族主义放在第一位,这应该说是正确的。因为,也许用民族复仇情绪比“自由、平等、博爱”更能煽动起人们的革命激情。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族主义毕竟不同于会党农民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孙中山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他特地澄清“民族主义”决不是单纯的种族复仇,也不是一些小革命团体和一些革命党人所持有的单纯的“种族革命”,“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他更是在以后的文章和演说中极力加以辩解。以后甚至提出了“五族共和”这一带有民族平等思想的口号。

  关于民权主义:

  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实行以后,现在的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刃。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这由政体不好的原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所以我一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在如何实行民主政治方面,孙中山在演讲中已经提出“五权分立”的思想。他说: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要研究的,就是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兄弟历观各国宪法,成文宪法,是美国最好;不成文宪法,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各不相统属。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惯;但界限还没有清楚。后来孟德斯鸠将英国的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在100年前,算是最完美的了。120年以来,虽数次修改,那大体仍然未变的。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亦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是已经不适用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除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外,孙中山增加了两项:考选权和纠察权。孙中山解释,考选权本是中国创始的,将来中华民国宪法,也必须设立独立机构,专掌考选权,他希望借此“可以除却盲从滥选及任用私人的流弊”;至于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

  民生主义:

  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是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弄成大革命了。革命的事情,是万不得已才用,不可频频伤国民的元气。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可见,孙中山是有相当远见的一位革命者,对欧美工业发达以后,贫富日益悬殊的社会问题也看得十分透彻。他认为,问题根本在于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文明进步、地价日涨造成富者日富、贫者日贫。因此,他设想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就是核定地价,增价归公。

  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如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者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欧美各国地价已涨至极点,就算要定地价,苦于没有标准,故此难行。至于地价未涨的地方,恰好虑行此法。

  虽然孙中山在那时已详细论述了自己的三大主义,但当时还并未出现“三民主义”这一词汇。据冯自由回忆,当年12月,香港中国日报代售《民报》广告,时任中国日报社长的冯自由感觉在广告上登载“提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一语太过冗长,于是简称“三民主义”代之。第二年,中国日报在悼念陈天华的大会上,冯自由在挽联中写“誓覆满酋政府,实践三民”。但当时这个词语还曾一度遭到胡汉民的讥笑,认为冯自由用此简称并不恰当,“往往以此为谈柄”。然而随着孙中山的认可,“三民主义”由此确立。

  “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构成了孙中山完整的思想体系。它们的提出,使革命派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命运。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