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保皇还是革命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1900年11月10日,台湾总督下驱逐令,孙中山偕陈清由基隆乘“横滨丸”启航赴日本。在日本,他与康梁等保皇党再次遭遇。

  1902年2月至7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达10万言的《新民说》,把满清的腐败昏庸归结为人民的愚昧。同年9月,康有为在报纸发表《辩革命书》,攻击革命派。“保皇党”的言论,蛊惑性极大,对革命力量的发展构成一种威胁。在檀香山,由于梁启超凭借孙中山的信任,在兴中会中鼓吹“保皇与革命原属同流”,几乎摧垮了兴中会,大部分会员都转向了保皇党。许多人还出巨资,赞助出版保皇党的机关报《新中国报》,这张报纸大肆鼓吹保皇,攻击反清革命。

  1903年9月下旬,孙中山从日本到檀香山,这是他第5次到檀香山。“保皇党”机关报《新中国报》知道孙中山到来,便写文章诋毁革命党,同时还涉及孙中山个人的名誉。孙中山把他的亲属和程蔚南办的商业性中文报纸《隆记报》改为兴中会的党报,并亲自做主笔,和《新中国报》展开论战。

  此时,孙中山与梁启超的关系也再难修复。1903年12月17日,孙中山在《复某友人书》中指斥梁启超:“康尚有坦白处,梁甚狡诈,彼见风潮已动,亦满口革命,故旧金山之保皇党俨然革命党”,“今日之计,必先破其戾谬”。他认为梁启超“以一人而持二说”乃是“首鼠两端”,“其所言革命属真,则保皇之说必伪;而其所言保皇属真,则革命之说亦伪矣”。

  “保皇党”以人心趋向革命,恐大势将去,为挽回颓势,便在《新中国报》撰写《敬告保皇会同志书》,大肆攻击,向“革命党”挑战。1903年12月下旬,孙中山发表《驳保皇报》,痛斥“保皇党”所言,似是而非。“保皇党”空言爱国,却不知道自己所爱的国家是清帝国还是中华国。

  孙中山亲自主持舆论宣传,使保皇党的势力渐渐弱了下去。两派也已势同水火,一家报纸也提及,“康同璧女士(注:康有为之女)及欧某至各埠游说运动,务以拒绝革命党为事。而孙逸仙医生亦遍游各埠,意在解散保皇会,并欲筹饷50万金云”。孙中山与保皇党的冲突之激烈可见一斑。

  清朝进一步的衰退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让国人对这个已腐朽的政权彻底丧失了信心。孙中山的革命志向,也越来越被理解甚至认可。如果说孙中山与康、梁几年前的交锋还未能占到绝对优势的话,这一次,孙中山已慢慢将局势扳了过来,终于完全占了上风。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