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会晤袁世凯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从表面上看,袁世凯最初也希望能与孙中山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1912年4月,袁世凯两次向孙中山发出北上共商国是的邀请,为了表示“诚意”,袁世凯又派他的长子袁克定到上海迎接。袁世凯还以孙中山辞大勋位而拨美金1万元,资助孙科夫妇及其两个妹妹作留美学费。

  6月底,袁世凯因内阁问题与同盟会冲突,急需借孙、黄两人之力,于是再次电请孙中山北上,以“调和党争”,孙中山于是回电答应了袁世凯。

  就在孙中山启程前两天,袁世凯和黎元洪合谋枪杀了革命党人张振武与方维,这立即遭到了同盟会的强烈反弹。中国同盟会宣布革去黎元洪协理一职并除名,其他党派议员也联名对黎、袁提出质问及弹劾。

  蔡元培等人认为袁世凯“不足信”,反对孙、黄二人北上。孙中山虽然对黎、袁的行为也颇为不满,但为了顾全南北统一大局,又被袁世凯的辩解所迷惑,他极力主张平息风潮,还给黄兴发电报敦促其北上。对劝阻他本人前往会袁的人,孙中山回答:“无论如何不失信于袁总统,且他人皆谓不可靠,我则以为可靠,必欲一试吾目光。”遂与夫人卢慕贞及居正、魏宸组等启程北上。

  孙中山于8月24日下午到达北京,袁世凯派亲信赵秉钧代表欢迎,又为孙中山准备了朱漆金轮马车,由正阳门入城。孙中山本想在第二天再拜会袁世凯,但袁表现得积极主动,当晚就派人来迎接孙中山。

  据当时参加这次会见的人回忆,当时孙中山到了铁狮子胡同总统府,由内客厅步行出来,站在台阶口准备迎接。这时袁世凯的马队也飞驰而到,平素袁一向上下车皆须侍从搀扶,但这一次他摆手示意侍卫不要搀扶,自己硬撑着走上台阶,表示步履轻健的样子,走到台阶的最高两级他步趋慢了下来。孙走前两步,前来握手,袁亦肃然趋前握手,说:“先生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袁世凯对这次会面显得很庄重,身穿军服、佩刀。当时军礼,室内待宾须脱帽并摘下佩刀。袁或因当天过于兴奋又相当紧张,竟将礼节忘记。他平素有挠头的习惯,落座以后,袁照常挠鬓,因手触帽,忽觉自己未曾脱帽、摘刀,于是赶紧用手解摘佩刀,而佩刀在腰间撑得很紧,一时解摘不下,才慢慢用左手把军帽脱下。一时间稍显窘迫。

  在孙、袁说话之间,卢夫人由厅旁内室走出相见,宋霭龄则陪在卢旁。那时宋的身份是卢夫人秘书兼翻译。袁世凯对卢夫人也显得很客气,致问饮食及路上情形周到备至。袁世凯比孙中山大7岁,但相比之下,孙态度肃穆自然,而袁则拘束异常,两人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当晚袁世凯请孙中山和卢夫人在总统府大礼堂晚宴,约了内阁阁员作陪,两人席间并未正面谈及政治问题。袁世凯在欢迎辞中客套说:“财政外交,甚为棘手,尤望先生不时匡助。”孙中山答辞表示:“惟自军兴以来,各处商务凋敝,民不聊生,金融滞塞,为患甚巨。挽救之术,惟有兴办实业,注意拓殖,然皆恃交通为发达之媒介。故当赶筑全国铁路,尚望大总统力为赞助。”袁世凯在孙中山走后对别人说:“不图中山如此瞭亮!”而孙中山也对身旁人评价:“袁总统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国民对袁总统,万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讦,使彼此诚意不孚,一事不可办,转至激迫袁总统为恶。”看得出来,孙中山最初还是心存善意,以国家大局为重,希望事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孙中山此次在北京逗留约一星期有余,袁世凯嘱咐身边亲信陪孙共谒明陵、游居庸关、至张家口,每天再将亲信召至府中,打探孙中山的举止、语言等。这段时间是孙、袁关系的蜜月期,两人会面13次之多,且多为密谈,有时只有总统府秘书长,有财神爷之称的梁士诒在座。据梁回忆,每次谈话时间自下午4时至晚10时,有几次甚至谈至次晨2点。

  在一日宴会上发生了一件不甚愉快的插曲。据袁世凯身边的张国淦日记记述:

  中山来京后第三天,袁世凯在迎宾馆设筵为其洗尘,到者有四五百人,在大厅布置┌┐形餐案,孙及其随员北面南向坐,袁及内阁阁员及高级官吏皆向坐,北洋一般军官坐在东西两排,孙、袁在正中对坐。入座后说了一些普通客套话,吃过一个汤,第二个菜方送上来,便听到西南角上开始吵嚷,声音嘈杂,说的都是“共和是北洋之功”,随着又骂同盟会,认为是“暴徒乱闹”,随着东南角也开始响应,并说“孙中山一点力量也没有,是大话,是孙大炮”、“大骗子”。这时两排的军官已经都站了起来,在吵嚷的同时,还夹杂着指挥刀碰地板、蹬脚和杯碟刀叉的响声,但都站在自己的座位呼喝乱骂。中山态度还是从容如常,坐在他旁的秘书宋霭龄也不理会。仍照旧上菜,只是上得很慢。

  我当时想袁或段(陆军总长段祺瑞)该说一说,你们不能胡闹,但他们始终没有作声。闹了有半小时左右,似乎动作很有步骤,从当时的情形看,显然是布置好的。起头的是傅良佐等,想在吵闹时等中山或他的随员起向答辩,便借机由北洋军人侮弄他一番。但出乎意料的是中山等始终没加理睬,若无所闻。筵宴终了,孙、袁回到副厅休息室,厅内便又大乱起来。北洋军人离开座位肆意乱吵,非常得意,很久才逐渐散去。

  那些席上胡闹的北洋军官,究竟是否是在袁的授意下,给孙中山上演的一场“戏”,我们无从考证,但至少可以从中看出,这些旧官僚们对孙中山还是颇为不敬的。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两人初次会晤时对外释放的友好信息。孙中山曾对袁表态:“十年以内大总统非公莫属。”这个意见也见诸于公开言论。而据报载,袁世凯甚至也曾向孙中山表示,可加入国民党。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一书里,对孙、袁两人作了相对客观的点评。他说,袁世凯是传统中国里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才大心细,做事扎扎实实,有板有眼,是位极有效率的行政专才和标准的中国法家。但是他无理想,对现代政治思想更是一无所知。

  而孙中山恰恰是袁的反面。孙中山周游世界,爱国之心极为强烈,为人又好学深思,满头脑理想,欲施之于中国,而道不得行。辛亥之后自己虽不在位,但对袁世凯倒满怀幻想,因此在与袁氏密谈时,他诚心诚意地劝袁练兵百万以强中国,而自己则愿专任修路之责,希望把全国铁路延长至20万里(一说10万英里)。

  孙中山这席话虽出自一位伟大爱国者的至诚,但是听在有高度行政和经济建设经验的袁世凯的耳朵里,就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所以袁氏后来在背后说孙中山是个“大炮”。孙中山的“孙大炮”的诨名,据说就是袁世凯叫出来的。但袁氏是个老谋深算的旧式官僚,他不愿开诚布公地质疑孙中山此计划的可行性,反倒为了笼络孙中山,顺水推舟,让孙氏监修全国铁路,让他完成20万里的伟大计划。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