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翠亨村的“反叛者”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在回乡途中的第一天,孙中山便遭遇了一件令他倍感痛心的事情。

  孙中山先是从檀香山到香港,然后再改乘一中国沙船回到香山县金星港。当船进入中国海域后,船主特别提醒乘客,对上船来盘查收税的清政府官吏千万要毕恭毕敬,耐心等候,免得招惹麻烦。

  果然,船一靠岸,就上来了一批税吏,为了减少麻烦,乘客们纷纷将一些礼品送给他们,这些人走后,大家以为检查完了,都松了一口气,赶紧收拾行李准备登陆。岂料,没多久又来了第二批、第三批检查官,各自打着收厘金和查鸦片的旗号,大家不敢有丝毫怠慢,一次又一次打开行李任其检查。直到来了第四批以查火油为名来勒索的官吏,孙中山再也忍无可忍,质问对方,并准备到港口时向官厅控诉。恼怒的官员遂将沙船扣留下来,直到第二天早上船主向官吏们行了贿才被放行。

  “中国在这些腐败万恶的官吏掌握中,你们还坐视不救吗?”在船中,愤慨的孙中山对同行乘客开始了宣讲,列举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种种恶行,宣传中国政治必须改造的道理,“一个好的政府应该给予人们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孙中山后来的人生中曾作过无数次讲演,算起来,这或许应该是他的第一次政治演讲吧。

  回到阔别几年的家乡,但乡村中依然是一成不变的旧习俗及乡人的愚昧、迷信,还有腐败而凶残的地方官吏。孙中山对乡亲们说:“他们拿了你们的钱,你们没有受着出钱的益处。一个政府应该替人民管理种种事情,正像家长应该注意到家中每一个人一样。你们既然出了税,他们应该每年做一些事情,如像建造学校、桥梁、马路等,但是他们只知道收税,一件事都没有做!你们出的钱哪里去了?到皇帝那里去了!”

  这时候,孙中山已经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所抱的理想,纯粹是西方资产阶级早年反抗封建主义束缚时的那种理想。他已不同于洪秀全等那一批农民革命的英雄们;也不同于康有为等那一批希望走改良主义道路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正显示他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的代表者。但是,孙中山当时直接提出的,还只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地方自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自然是有着叛逆性的,可是并没有鲜明的革命性,这也说明:这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当时在政治上还是远不成熟的。

  有一天,孙中山拿着一个铜钱问乡亲:“中国的元首是谁?”乡亲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皇帝!”孙中山说:“可是,这皇帝是中国人吗?你们瞧这铜钱上的字,不是中国字,是满洲字,统治中国的,不是中国人,是满洲人!”这种新鲜的思想对那时的小乡村和那时的乡民来说无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个时期的孙中山,已开始反思中国落后的根源,而因认识所限,他只是把“反清”作为反封建统治的具体目标。

  孙中山努力把他在异域感受并学习到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在自己身边的环境中实施。这位从西洋回来的见识颇多、又热心于改造乡政的年轻人,很快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和喜爱。当时翠亨村的主事者,每月有一次会议,出席者都是村中长老。孙中山这个少年也被邀出席,成了村中的“长老”。

  与父亲及祖父沉溺于迷信不同,孙中山自始至终对此持强烈反对态度。他对那些敬者说:木偶无知,信奉无益。没多久,就因此惹了一场祸端。

  有一天,孙中山和好友陆皓东等一些伙伴,一起进了村里的北帝庙,见到神像被粉刷一新,有人提出要向神像跪拜,可是孙中山却走近神像,把“玄天上帝”的中指折断了:“你们看,我把北帝的手指折断了,可它仍然在笑,这样的神道,岂能保护我们乡民?”陆皓东又用小刀刮掉了一个女神脸上的一块油彩。

  这些“大逆不道”之举立即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村民们都认为这些年轻人亵渎了菩萨,翠亨村马上就要被神惩罚。乡绅们找到孙、陆两家,兴师问罪。为了平息村民们的激愤,孙达成只好应允拿出十两银子修复神像,又命孙中山暂时离乡去香港,以免再惹是非,而陆皓东去了上海读书。后来孙中山在谈及此事时,认为当时自己血气方刚,虽目的在于激人省悟,但这种做法也的确欠妥。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