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不尽的哀荣(1)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孙中山逝世当天,段祺瑞政府发布下半旗志哀令,并决定拨专款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葬费。此后数日,驻京苏联大使,以及德、英、比、丹、法、荷、西、瑞典、葡等国公使,都亲临吊唁,不少国家的政府或友好人士发来唁电。1925年3月13日,苏联共产党、第三国际还分别给中国国民党发来唁电,对孙中山先生的病逝表示哀悼,愿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不朽。

  孙中山逝世后,治丧处经过决议,打算长期保存遗体,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防腐手术,入殓时,遗体穿西式衬衫,外罩民国大礼服,头戴大礼帽,殓具用的是美国的楠木玻璃盖棺材,以供大家瞻仰。但孙中山遗体入殓后不久,孔祥熙嫌这副楠木棺太小,又换了一副大的楠木棺。这副楠木棺为椭圆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层,揭开棺盖便可瞻仰孙中山的遗容。

  3月19日,当孙中山灵柩从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时,沿途护灵致哀的民众约12万人。灵柩停在中央公园后,24日开始公祭。灵堂设于中央公园社稷坛正中,上悬孙中山遗像及“有志竟成”横匾,两旁悬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三天中前来致祭签名的就有74万人。各界赠送的挽联、哀词、祭文达6万余件。有一副挽联写道:

  五千年帝制流毒,赖先生树起五权宪法,三民主义,缔造新邦,双手转立黄,创此空前事业;

  四百兆民众涂炭,看今日仍知强邻群迫,军阀私争,内外交困,哲人顿萎谢,孰擎此后山河。

  3月15日,中共中央致唁电给国民党中央,并发布为孙中山先生之死告全国民众书,在悼念孙中山先生病逝的同时,号召国民党革命同志和全国民众,继承孙先生之事业,努力奋斗,以竟其志。21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又出版了《孙中山特刊》,以示悼念。此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缅怀与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功勋,并继续与完成了他所未能完成的革命大业。

  1925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永久纪念孙中山,决定将“永丰”舰改名“中山”舰,将香山县改名“中山县”(4月16日正式改名)。5月16日,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接受总理遗嘱,并发表宣言。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首创的国民党曾一度完成先生遗志,完成了统一广东及北伐大业。1940年4月,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崇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

  4月2日上午,灵柩由中央公园出发,送殡的人又达到30万人之众,更有2万多人一直追随灵柩,从西直门步行到碧云寺,其中不少是青年学生和工人。宋庆龄头罩黑纱,身穿黑色夹袍,着黑鞋,乘一辆由两匹马牵引的黑车,跟随在孙中山灵车之后。孙中山的灵柩暂厝于西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塔内,直到1929年奉安,孙中山的灵柩一直安放于西山。据说北伐战争期间,奉系军阀张作霖眼见北伐军步步紧逼,疑为孙中山在天之灵庇佑,曾起毁坏孙中山遗体之念,但由于僧人悉心照料,张作霖未能得逞。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解除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职后,曾与随从同游南京东郊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在今中山陵所在地休息时,见其地三峰并峙,蜿蜒如龙,山名紫金,又与他先祖居住的广东东江上游紫金县县名相同,因此笑着对随员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身。”直至弥留之际,孙中山叮嘱宋庆龄将他安葬在紫金山。

  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4月11日,宋庆龄亲赴南京紫金山勘察孙中山墓址,经勘察,择定南京紫金山南麓中茅南坡为墓地。这里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南达钟汤路,面积约六千余亩。20日,宋庆龄为继续勘察孙中山墓址再次赴南京。

  1925年5月中旬起,以杨杏佛任主任干事的总理葬事筹备处登报悬奖征求设计图案。四个月中,共收到各地工程师设计的陵园图案40余份,全部在上海大洲公司3楼公开陈列。从9月15—20日,为陵园图案评判日期。经宋庆龄等亲属及有关专家、官员讨论评审,远在美国求学的工程师吕彦直的设计图案以第一名当选。

  这一设计图,在紫金山指定的坡地,以高度线140米处为起点,由此而上达到170米左右,为陵墓之本部,“广500尺,袤800尺”,其范界略呈一钟形,象征警世的木棒。宋庆龄等认为,吕彦直的设计,融会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精神,特创新路,别具一格,庄严俭朴,寓意深远,实为呕心沥血之作。

  1926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日。3月4日,宋庆龄从广州经上海赴南京,参加中山陵奠基典礼。12日,全国各地代表近万人参加中山陵奠基仪式。基石刻有“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总理孙先生陵墓奠基礼”29个字,字作颜体,由谭延闿手书,国民政府拨付30余万元开办建筑费。

  1929年5月,耗资100多万的中山陵建成,国民政府决定将孙中山遗体由北平西山碧云寺暂厝地移葬新陵,国民政府特命蔡元培、宋庆龄赴北平接灵。5月22日,国民政府在北平西山碧云寺为孙中山举行了隆重的换棺仪式。孙科请协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将孙中山的遗体揩拭干净,加裹白绸,并理发,然后由孙科、郑洪年、马湘为其穿了内外衬衣、白绫内裤、白丝袜、黑缎鞋,外加素蓝纱袍、黑素缎马褂、白丝手套。穿戴整理完毕之后,孙中山遗体被小心翼翼地移入紫铜棺内——这副紫铜棺是从美国订购的,制作考究,外形精美,价值1.5万两白银,于1925年8月运到上海孙中山先生丧事筹备处。宋庆龄看后很满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筹备处迁到南京,紫铜棺也运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铜棺被运往北京。

  易换下来的那副楠木玻璃棺,放入了孙中山的衣服、鞋袜后,被封入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内,立法院长胡汉民为之题写了“孙中山先生衣冠冢”石碑。第一副楠木小棺则存放在北京中法中学。今天在碧云寺中山纪念堂,可以看到一口带玻璃盖的漆成黄色的铜棺,这是当年孙中山去世时去苏联定制的水晶棺,但因为保管不善而破裂,而二次派人入苏购买的玻璃盖钢棺不利于遗体保存,所以这副苏联政府赠送的棺材,后来一直放在碧云寺供人瞻仰。

  1929年5月26日,灵柩自北京西山起运南下,28日抵南京,30日举行公祭。

  1929年6月1日,正式举行奉安大典,蒋介石主祭。孙中山的8名卫士抬紫铜棺入墓穴安葬。此后多年,虽历经战乱,江山易主,但中山陵始终未受破坏。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