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南北议和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武昌起义后,清廷仍试图作最后的努力,1911年11月1日,清皇族内阁辞职,被罢黜的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袁挥兵南下,占领了汉阳。与革命军形成南北割据的局面。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一方面对清廷表示要“杀身成仁,以古圣贤之心为心……誓为清廷保全社稷”;另一方面却对其亲信的前方将领指示要“计出万全”,不可轻易督师进攻,要“慢慢走,等等看”。清廷和革命党人都在努力拉拢袁世凯,而袁的如意算盘是利用双方的矛盾和弱点,抬高自己身价,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早在10月19日,袁世凯电召自己的幕僚刘承恩从襄阳赶赴河南彰德,希望刘利用与黎元洪的交情来代其游说。刘承恩于是带话给黎,称袁可与革命军合作,不久就可以进行和平谈判。这应该是袁第一次传递出议和的信息。黎元洪在收到刘氏的信函后,“问大众应如何答复,一般同志均主张置之不理”。

  当被清廷委以重任的袁世凯督师南下时,他又一次致函黎元洪。这一天,袁的两位代表刘承恩与海军正参领蔡廷干抵达武昌,要求承认君主立宪,与黎元洪代表汤化龙等议和。而黎元洪回复袁的信函,也由刘、蔡二人带回北京。此为南北议和正式开始接触。约11月下旬,袁世凯长子袁克定又派同盟会员朱芾煌为代表赴武汉,试图与黄兴有所接洽。清军第一军总统冯国璋不明真相,将朱抓到,直至袁克定亲自写信才获救。

  袁世凯在秘密与南方革命党人单线联系的同时,又通过与其联系密切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出面,提议停战议和。

  此时,奄奄一息的清廷对袁世凯也言听计从。袁世凯回到北京后,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借口非常时期、整理军事的需要,取得了京畿周围各路军队的指挥调遣大权,同时改编和掌握京师禁卫军,让自己的亲信冯国璋担任统领,轻而易举地解除了皇族掌管的京师禁卫大权。接着宣布停止各部衙门的“事权”,一切均由内阁办理。摄政王载沣监国,亦以与“君主立宪”、“责任内阁制”不合为由,奏请停止了他的职权,令其归藩邸休息。

  至此,袁世凯实际已掌握控制了清廷的全部军政大权。他从多种信息渠道得到反馈,只要他能逼迫清帝退位,南方就可以选他担任临时大总统。

  实际上,当时在革命党中也普遍存在着一种认为袁如能反正,借袁之力推翻清廷,以建民国最为有利的心态。这种认识在当时的革命军和临时政府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和议的呼声很高。1911年12月2日,由代表会议正式讨论决定:“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袁为临时政府大总统。”

  袁世凯闻知消息,决定正式举行南北议和。革命军推举伍廷芳为和议代表,袁世凯派了唐绍仪上海正式举行议和谈判。议和谈判从12月18日开始至31日,共进行5次会议。但孙中山12月25日自海外归来,后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一下子打乱了袁世凯的部署。谙于政道的袁世凯态度忽明忽暗,让革命党人一直被他所牵制、左右。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长期以来以“排满”为第一目标,排满目标一旦实现,他们的主要任务也就完成,对于建立和发展新的共和政权,缺乏应有的思想、理论、组织准备。黄兴本人亦多次表示,和立宪党人旧官僚相比,自己能力与经验皆不足。他在致袁世凯的电文中说:“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苍生霖雨,群仰明公……”这并非完全是客套的谦逊之辞。

  不仅黄兴如此,孙中山经过一个多月临时大总统的折腾,也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清帝退位,民国统一,继此建议之事,自宜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去完成。“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孙中山、黄兴的思想状态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革命党人的心态。

  1912年1月14日,唐绍仪奉令致电伍廷芳,说明清廷正在筹商有关退位事宜,再次试探孙中山的态度。孙中山答复:“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这是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到半个月之内,第二次有关“如袁反正当举为总统”的公开表态。袁氏犹不放心,又指派多人到南方进一步摸底,并得到孙、黄的再次保证。加之张謇、汪精卫、杨士琦、唐绍仪等纷纷要求袁痛下决心,立即筹商清帝退位。至此袁世凯也认为时机已成熟,该是行动的时候了。

  此时,以英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也公开表态对袁世凯的支持。他们认为,“中国当代……找不出一个比袁更能干的人”,“是能使中国避免出现一个混乱时期的唯一力量”。相反,他们认为孙中山是好说“大话”、“空话”的政治家。此前,南京总统府以外交总长王宠惠的名义,正式照会各国:已建立临时政府、选举临时总统、组织内阁,请求各国承认。但这一要求被列强拒绝。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