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宫崎寅藏在《孙逸仙其仁如天》(陈鹏仁译著《宫崎寅藏论孙中山与黄兴》)里曾记录一个故事:

  有一天犬养毅问孙先生说:“您最喜欢的是什么?”孙先生毫无犹豫地答说“revolution”(革命)。“您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除此而外,您最喜欢什么?”孙先生边看犬养毅夫人,边笑而不答。犬养毅再催问说:“答答看吧。”孙先生答说:“woman”(女人)。犬养拍着手说:“很好”,并问:“再其次呢?”“book”(书)。“这是很老实的说法,我以为您最喜欢的是看书,结果您却把女人排在看书前面。这是很有意思的。不过喜欢女人的并不只是您!”犬养毅哈哈大笑,并佩服孙先生说道:“您这样忍耐对于女人的爱好而拼命看书,实在了不起。”

  从以上一番对话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位性情中人。孙中山一生和女人的关系,在很多历史传记中,只出现了两位,一位是卢夫人(卢慕贞),一位是宋夫人(宋庆龄),其实在他生命里,还有一位很重要的女人,也是长期以来被遮蔽的革命伴侣兼红颜知己——陈粹芬。

  陈粹芬,原籍福建厦门同安,1873年出生于香港新界的屯门,因排行老四,故人称陈四姑,她原名香菱,又名瑞芬。

  1891年,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的孙中山,经陈少白介绍,认识了年方18岁的陈粹芬。他俩初次相见,即畅谈推翻满清,效法洪秀全、石达开,陈粹芬万分钦佩孙中山,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人物,于是立志追随孙中山革命。不久,两人便在香港屯门附近的红楼租屋而居,策划反清工作。当时革命党人来面见孙中山,多是夜里秘密乘舟前往红楼。

  在孙中山革命初期,陈粹芬贡献颇多。在镇南关之役中,陈粹芬也跟着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一道上了前线。陈粹芬一直随军作战、送饭,终日忙碌,从不言苦。随后,孙中山到南洋各地奔走革命,陈粹芬也一直跟随服侍,还经常亲自印刷宣传品。

  曾追随孙中山到南洋参加革命、担任英文秘书的池亨吉是最早记述见到陈粹芬的日本友人,他在1908年所写的《支那革命实见记》中说“陈粹芬工作非常忙碌,性格刚强”,颇有“女中豪杰”的气概。在日本,她经常为往来的同志洗衣、做饭。革命党人在香港和横滨之间,密运枪械,她上下船只,传递消息。孙中山及其革命同志都十分钦佩这位革命女性,当年胡汉民、朱执信等人反对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姻,其部分原因也在于陈粹芬的存在。

  当年“伦敦蒙难”之后的孙中山告别英国时,恩师康德黎特意送给自己的得意门生一只像小螃蟹一样大的金质怀表,金壳面上刻有英文名字——Y.S.Sun,并配有一条金链。孙中山将此中国革命史上的传世之宝赠与陈粹芬珍藏,从此等贵重信物可以看出当年两人之情深意重。

  关于陈粹芬与孙中山分手的时间,说法不一。1912年4、5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及香山故居门前全家合影照片中没有陈粹芬,有人推测陈粹芬已和孙中山分手。黄三德所写的《洪门革命史》也说两人分手于1912年春夏之间。一种说法是在5月下旬,英文秘书宋霭龄出现为止。

  1912年秋后,陈粹芬到澳门风顺堂4号孙眉家中居住,而这时,她一直风风雨雨追随的革命伴侣孙中山已做了民国大总统,不少人认为陈粹芬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付出良多,但最终一无所获,有欠公允。

  1914年,陈粹芬去南洋庇能,与商人陆文辉合股开设橡胶园。因为早年曾随孙中山多次到南洋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结识众多的庇能华侨,因此陈粹芬也得到那里华侨的尊重。在那里,她一直被尊称为“孙夫人”或“孙太太”。但陈粹芬淡泊名利,从不提自己的身世,生活也很俭朴,留的是民国初期女学生的发式,不了解她的人,很难想象她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42年,一位国民党将领专访陈粹芬,已69岁的陈粹芬说了如下一段话:

  我跟孙中山反清建立了中华民国,我救国救民的志愿已达,我视富贵如浮云;中山自伦敦蒙难后,全世界的华侨视他为人民救星;当了总统之后,贵为元首,崇拜者众;自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我自知出身贫苦,知识有限,自愿分离,并不是中山弃我,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负我。外界人言,是不解我。……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了贤内助,诸事尚顺利,应为他们祝福。中山一生博爱为怀,以华侨作为革命之母。著了《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五权宪法》,立志把中国变为民主国家,使人民有自由平等的幸福。他一生师基督,一无所私,二无所畏,可惜壮志未酬而逝,实为中国人之不幸!

  虽然陈粹芬与孙中山分开了,但孙家人对陈粹芬一直保持相当的尊重,也一直把她当做家族一员。陈粹芬秉性朴实厚道,与卢慕贞相处融洽。晚年时,卢慕贞住澳门,陈粹芬住石岐,二人常相聚,互相慰问,谈心,情同姐妹。1960年秋,87岁的陈粹芬因病去世。

  自从广州首役失败,清政府追缉孙中山到清政府覆灭之前,陈粹芬一直跟随在孙中山身边,陪伴着孙中山从30岁到46岁,但这位堪称伟大的女性,很长一段时间却被历史的尘烟所遮蔽,成了被遗忘的一角,这是不公平的。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