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1883年11月,孙中山进入香港基督教圣公会的拔萃书院(Diocesan Home)读书,继续研读英文。课余时,他跟随道济会堂长区凤墀补习国文。区凤墀能文善辩,曾在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汉语。

  区凤墀还给孙中山介绍了一位美国牧师喜嘉理(Rev Hagar),当年年底,孙中山和上海转来香港的好友陆皓东在这位牧师主持下,在香港必列者士街纲纪慎会堂正式接受洗礼,入教时孙中山在受洗登记册上署名为“孙日新”,来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区凤墀则为孙中山取了“逸仙”这个号,寓意“自由神”,在孙中山伦敦蒙难后,“孙逸仙”这个名字传遍了世界。

  1884年4月,孙中山以“孙帝象”之名转学香港中央书院(The Central School)就读。中央书院建于1862年,是香港第一所由英国当局所办的官立中学,也是一所新式英语学校,校长、教员均来自英国著名大学,思想开放。孙中山在学校认真学习各类课程和攻读中外文书籍,也加深了对西方科学、社会以及政治制度的认识,尤其是对英国国会的发展、王权与人民的斗争的经过,西方共和国的组织、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以及19世纪欧洲的革命等都有深刻了解。勤学好问的孙中山被同学取了个“通天晓”的绰号。

  一个月后的1884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十三日),18岁的孙中山回翠亨村与同县另一个村卢耀显之女卢慕贞结婚。卢耀显少年读书,壮年后经商为业。卢慕贞生于1867年7月30日,比孙中山小一岁,卒于1952年9月7日,享年86岁。

  这场婚礼让孙中山在家里住了三个月,之后又回香港读书。

  此时,得到家书的孙眉,得知弟弟在家乡“亵渎神灵”以及在香港接受洗礼的情况,非常生气。孙眉给家里去了封信,佯称在檀香山的生意亏损,如今要扩充经营,要弟弟赴檀协助。11月,孙中山奉长兄之命,第二次赴檀香山。

  在孙中山第一次回家乡时,孙眉特地将在檀香山财产的一部分给了弟弟,以此增添家族声望。兄弟两人这一次在茂宜岛的姑哈禄埠牧场见面后,深感“痛心疾首”的哥哥孙眉批评弟弟“任性妄为,贻家庭羞”。

  1885年前后,也是孙眉去檀香山的第六年,他到达了创业的顶峰,不仅拥有1000多亩的牧场,还有数千头马、猪、牛,上万只鸡,全由雇工照顾。

  像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家庭一样,孙中山的父母以及长兄孙眉都希望孙中山这位孙家的二儿子,走一条循规蹈矩,在大众看来“安分守己”的路。孙眉比弟弟大12岁,又很早就出洋闯荡,因此在“管教”弟弟的问题上,他感觉自己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深觉弟弟玷污孙家名誉的孙眉,要索回之前赠予的财产以示惩罚。出乎大哥意料之外,孙中山毫不迟疑地将那份财产归还给孙眉,并随同大哥到律师办事处办妥了退还手续,“财产不足以动我心”。

  兄弟俩的矛盾一度继续激化。孙眉罚弟弟去锯木,还把他打了一顿;而少年气盛的孙中山也不示弱,跑到孙眉的书房里,把挂在墙上的关帝神像取下扔进厕所。虽然被哥哥留在店里帮做生意,但孙中山在侨民中继续谈论改变中国政治的话题,而学做生意也非他的本意,店里伙计也因孙中山被孙眉责打而看不起他。孙中山无法忍受这一切,几个月后,孙中山提出回香港继续上学,但孙眉拒绝给旅费。兄弟两人又吵了起来,孙中山一气之下,跑到火奴鲁鲁,原来的美籍教师芙兰蒂文资助其300美金作为回国旅费。

  1885年4月,孙中山结束了在檀香山5个月的第二次生活,搭乘轮船回国,这一来一去,成为孙中山一生革命事业的关键,放大来说,也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里程碑——经过曲曲折折,孙中山终于清楚,实现自己对民族改良期望的最佳途径,是回到中国,改造中国,从事革命。临行前赠送《华盛顿传记》和《林肯演说集》两本书给孙中山的那位美国老师应该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位倔犟的学生在中国历史上,也成了与华盛顿、林肯一样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政治人物。

  闻讯赶到火奴鲁鲁的孙眉挽留未果。待弟弟走后,孙眉又深悔自己对幼弟督责过严,为求补偿,他先后寄了巨款给父亲孙达成,留作孙中山继续求学的学费。

  1885年8月,19岁的孙中山回到香港中央书院复学。

  两个月前,中法两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定安南条约》(即中法新约),标志着持续两年的中法战争结束,越南从此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此前,清朝70岁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赢得镇南关大捷;而法军溃败,并导致内阁倒台,但清朝仍然主动议和,这让孙中山痛心不已,开始坚定了他倾覆清廷、创建民国的决心。如果说早期的孙中山只有朦胧的反清意识,中法之战则让他的革命目标更加清晰而明确。

  孙中山曾想学习军事或法律,作为从事改造中国所凭借的一种职业,但愿望未能实现。他最后决定学医。经由在檀香山结识的牧师喜嘉理介绍,1886年秋,20岁的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院的附设医科学校,即南华医学堂学医。这所医院创办于1835年,是亚洲最早的西医院,1855年开始招生习医。

  “先生年少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无事不言不笑,有事则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竹床瓦枕,安然就寝;珍馐藜藿,甘之如饴。”这是那时候的孙中山留给同学的印象,看得出,在很多方面,他已显出卓然超群的特质。

  孙中山的宿舍里放了一套自己买的《二十四史》全集,有同学嘲笑他,这套书只是供摆设而已,孙中山起初也并未申辩什么。直到有一天,同学何允文随意拿出一本书问其某一内容,孙中山对答如流,连试数册,均如此,同学们大为叹服。

  当时,学校的妇科只许外国男学生临床实习,而中国男学生被拒绝在外。孙中山径直找到校长嘉约翰建言:“学生毕业后行医救人,遇有产科病症也要诊治。为了使学生获得医学技术,将来能对病者负责,应当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规定。”

  这项建议很快被校方采纳。原来学校是男女合班上课,但男女生分开坐,中间挂着幔帐相隔,也是在孙中山的建议下,学校撤除了这道幔帐。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