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让位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1912年1月16日,四川革命党人杨禹昌、黄之萌、张元培3人在北京的丁家街向袁世凯投掷炸弹,炸死卫队长及卫士十多人,三位勇士当场被捕,英勇就义。袁世凯利用这次遇刺事件,令人四处散布“革命党人已遍布北京”的谣言,希望给清廷的遗老遗少造成心理恐慌。

  唐绍仪让伍廷芳转告南京政府,要求清政府退位后的两天内,解散南京政府。孙中山命令伍廷芳给袁世凯去电,明确四条:一、清廷退位,放弃一切主权;二、清廷不得干预临时政府组织之事;三、临时政府地点须在南京;四、孙总统须俟列国承认临时政府,国内改革成就,和平确立,方行解职;袁世凯在孙总统解职以前,不得干预临时政府一切之事。但由于受到党内和谈主张的困扰,孙中山不得已又作了修正,其中有袁世凯必须宣布绝对赞成共和,然后由参议院推为总统。

  孙中山将秘密和议的内容公诸于世,袁世凯立即遭到皇亲贵族中的极右势力、为维持君主立宪而成立的宗社党的激烈反对,威胁要和袁世凯同归于尽。袁世凯无力逼迫清帝退位,就假称生病,不再入朝。他的另一个意图是让革命党和良弼的宗社党决战,自己可伺机从中渔利。并借此称病不入朝、不理事。

  1月19日,袁世凯会见朱尔典,设计由清廷授权他组织临时政府的方案,让朱尔典出面斡旋;另一方面,袁世凯收买隆裕太后身边的亲信不断散播“倘能退位,则有优待”,“否则性命难保”的信息。但由于皇亲贵族的反对,隆裕太后一时难以下定退位的决心。

  1月22日,袁世凯又接到孙中山最后提出议和办法五条,其中第三条提到,“(孙)文接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并郑重申明“此为最后解决办法”,如果袁不能实行,则无议和可言。

  袁世凯于是运用他的力量开始要挟清帝退位。1月26日,革命志士彭家珍在良弼的住宅炸死了良弼,宗社党人吓得四处逃亡,于是袁世凯又指使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前线将领,以联名通电的形式,向清廷提出语带威胁的警告,充满杀气。

  这时的清政府气数已尽——再召集会议时,也无人上朝。2月12日,隆裕太后终于不得不以宣统皇帝的名义下诏退位,公布天下。据称,当天晚上,袁世凯在外交部大楼里把拖在脑后的辫子剪掉,一边剪,一边不断哈哈大笑,“这种开心的狂欢在其一生中极其罕见”。

  2月13日,袁世凯拍电报向南京临时政府表示:“共和为最良政体,清帝既明昭辞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孙中山接到电报后即履行诺言,向参议院送交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咨文,并向参议院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因为满清政府终于退让出统治200余年的中原大地,1912后2月15日上午11点,孙中山率领各部及右都尉以上将校,赴明孝陵举行祭告礼,孙中山统率军民谒陵,并宣读谒陵文。下午2点,总统府举行庆贺南北统一共和成立礼。孙中山发表演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公慰廷为民国之友,盖于民国成立事业功绩极大。今日参议院选举总统,若袁公当选,余深信必能巩固民国。至临时政府地点,仍设南京。余于解任后,亦仍愿尽力于新政府也。

  按孙中山的想法,他希望将国都继续保留在革命党势力之内的南京,以对袁世凯有所约束。岂料,在用记名投票法表决时,28票中有20票主北京,而南京只有5票,与孙中山的初衷相悖。

  据吴玉章回忆,本来在参议院中,革命党人占据多数,是完全可以根据孙中山的意见通过建都南京、反对迁都北京的。但2月14日一开会时,一位叫李肇甫的革命党人,却跑到台上大放厥词,说了一通迁都北京的必要,而后,“赞成迁都北京的人便成了多数。”

  孙中山和黄兴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当天晚上便把李肇甫叫来大骂一顿,并限次日中午12时以前必须复议改正过来。

  15日晨,秘书处把提请复议的咨文作好后,需要总统盖印,而这时总统已动身祭明孝陵去了,我急着去找黄兴,他也正在穿军装,准备起身到明孝陵去。我请他延缓时间,他说:“过了12点如果还没有把决议改正过来,我就派兵来!”说完就走了。这怎么办呢?只好找胡汉民去。好容易才把他找到,拿来了钥匙,开了总统的抽屉,取出他的图章盖了印,把咨文发了出去。同时,并通知所有的革命党人,必须按照孙中山的意见投票。经过我们一天紧张的努力,当天召开的参议院会议终于把14日的决议纠正过来了。

  而胡汉民的记述与吴玉章有差异,他说章太炎等人最反对定都南京,他们认为定都南京不足以控制东北,也即意味着放弃满、蒙,参议院诸员也为其言论所动。不管其真正原因为何,参议院总算在第二次重新投票中统一了意见,决定仍定都于南京。

  孙中山多次去电催促袁世凯到南京就职,但袁不愿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去南京受革命党人操控,他复电南京方面称:“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今日之计,惟有由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以后,世凯立即退归田里,为共和之国民。当未接收以前,仍当竭智尽愚,暂维秩序。”

  屡次敦促袁世凯南下无果,孙中山于是派蔡元培、汪精卫、宋教仁等为“迎袁专使”,去北京迎接袁世凯,2月21日他们到北京时,还受到了袁世凯盛大的欢迎。

  2月29日夜里,迎袁专使团正在议事时,突然枪声大作,东城和前门一带,火光冲天,发生兵变。混乱中,一些士兵竟持抢闯入迎袁专使的驻地,蔡元培等人仓皇逃到六国饭店。当夜枪声未断,第二天哗变的范围迅速扩大,甚至天津保定的北洋军也纷纷出动,放火、抢劫,焚毁衙门,数千家市民惨遭劫掠,一时人心惶惶。

  袁世凯是这出闹剧的幕后主使,似乎已成了历史定论,目的是以此借口,制造一旦南下、北方将大乱的假象,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存疑:袁世凯未必知情。不管袁世凯是否真的是这一幕的“总导演”,它客观造成的结果确实对袁世凯有利。蔡元培等人在惊恐之余,连电南方说明袁大总统走不得,必须“改变临时政府地点”,“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要问题,余尽可迁就,以定大局”。这样,“迎袁专使”反倒成了“留袁专使”。

  于是一切按袁世凯的心意继续发展。3月6日,经参议院议决:允袁世凯在北京受职、宣誓、拟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名单,电达参议院批准,然后接管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卸职,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蔡元培代表孙中山致辞祝贺。而在这一天,孙中山与胡汉民、孙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猎,提及希望自己百年后葬于紫金山之意。一面是志得意满的袁世凯,一面是有点黯然神伤的孙中山,这样的历史画面不能不令人感慨万端!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