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像所有贫苦家孩子一样,孙中山很小就开始承担家庭的部分劳作,6岁时跟随姐姐妙茜上山砍柴草、去塘边捞水草喂猪。年龄再大一些,又下田插秧、除草、打禾、放牛,有时还跟随外祖父驾船出海捕鱼取蚝。每年,孙中山要替人牧牛几个月,换回牛主用牛给孙家犁翻二亩地的工价。

  孙中山生前很少谈及童年,但宋庆龄曾经生动地描写过他那时的生活状况:“孙中山很穷,到15岁才有鞋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区。在那里,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没有成年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主要的食物是白薯。”

  这种环境,使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从而对他后来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日后他曾说:“幼时的境遇刺激我,……我如果没出生在贫农家庭,我或许不会关心这个重大问题(注:指民生主义)”,“当我达到独自能够思考的时候,在我脑海中首先发生疑问,就是我自己的境遇问题,亦即我是否将一辈子在此种境遇不可,以及怎样才能脱离这种境遇的问题”。孙中山一直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对一个民族命运的思考,正是革命家应有的胸怀。

  幼时的孙中山活泼好动。放风筝、踢毽子、跳田鸡、劈甘蔗等都是小孙中山喜欢玩的游戏。淘气的他还常常爬上参天高的大树取鸟蛋,用石头投掷小鸟,乡亲见他倔犟好动,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石头仔”。

  邻居有一个专营豆腐业者,被乡亲称为“豆腐秀”,他的两个儿子都比孙中山大,常常欺负小孙中山。有一次,孙中山忍无可忍,一直把那两个孩子撵到豆腐店里不说,还拿石头把人家的豆腐锅砸破。自知理亏的“豆腐秀”只是责备了自己的儿子,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觉得“豆腐秀”生活艰苦,自愿赔偿损失。“豆腐秀”感激不尽,此后他的两个儿子再也不欺负别人了。

  1875年,同治皇帝病故,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继位,改年号光绪,东、西太后再度垂帘听政。这一年,9岁的孙中山进入村里的乡塾读书。每次从私塾放学回家,小孙中山一定帮助家里做农活。他还喜欢泅水,“入水如蛙,村中儿童,皆不能及”。

  村塾设于翠亨村冯氏宗祠,老师姓王。那时王先生给孩子们教授《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评注》、《幼学故事琼林》以及“四书”、“五经”等。王先生教书严格,对读书勤奋、成绩突出的孙中山也格外喜欢。

  有一天,正在村塾读书的孙中山看到一伙海盗光天化日之下入村抢劫一个从美国归来的华侨的住宅。全村人和师生们都四散逃跑,只有孙中山没有跑,一直站在那里冷静地看着这场野蛮的抢劫。被抢的华侨看着被洗劫一空的房子,绝望地哭诉:“我完了,许多年来我冒了生命危险远渡重洋,辛苦积攒的钱,现在全被强盗抢走了。如果我留在洋人的地方,那里还有政府和法律的保护,何至如此?回到自己的家园,反倒没有保护了……”

  这位老华侨绝望的声音,在小孙中山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中国没有洋人那样的法律?为什么这个华侨冒了生命危险挣到诚实的金钱,洋人允许他带回来的,在中国竟得不到法律保护?”这也许是孙中山意欲推翻腐败的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家最初的思想动力吧。

  那时,翠亨村有一个参加过太平军的老农民叫冯爽观,早晚在孙家住屋前的榕树下乘凉,常常对孩子讲太平天国反清的革命故事。孙中山每每听得出神,对洪秀全很是敬慕,有一次情不自禁地说:“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这位老兵见孙中山特别爱听这些故事,就对他说:“你长大后也当洪秀全吧!”他还让孩子们称孙中山为“洪秀全”,孙中山也以“洪秀全第二”自诩。在和小朋友玩打仗游戏时,孙中山就扮演“洪秀全”,有的当“太平军”,有的当“清兵”,玩到傍晚时还不回家,于是家长们都猜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跟“洪秀全”打仗玩了?可见,当时村里的大人们都知道小孙中山“洪秀全第二”的“大名”了。

  缠足是中国延续了千百年的陋习,女子从七八岁开始缠起,脚趾骨被勒断,不让脚发育。妹妹孙秋绮自然也免不了这个痛苦。看到妹妹因缠足而一夜一夜辗转反侧,痛苦地呻吟着,孙中山看不下去,他对母亲说:妹妹实在太痛苦了,请不要再缠她的脚吧!他又抗议说,中国女子把两足毁伤实在是毫无道理。虽然他的抗争并没有替妹妹改变被缠足的命运,但妹妹孙秋绮生前每每回忆此事,都对哥哥充满了感激。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