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1898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六,中国近代史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康有为在英国军舰保护下先避居香港,梁启超在日本使馆安排下,由平山周陪同,在天津从日本商船登上日本军舰。而谭嗣同等人被杀,宣告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曾给予孙中山巨大帮助的宫崎寅藏,这一次又专程到香港,陪同康有为及弟子7人逃亡日本。10月20日,康有为与先期到达的梁启超在东京会合,其生活费由日本政府提供(后改由进步党供给)。

  得知康、梁流亡日本的消息,孙中山马上请宫崎寅藏转达欲求一见的愿望。

  其实,孙中山很早就有了结交康有为的念头。两人同属广东人,最初都对现实社会抱着热切的改良愿望。康有为当时在广州讲学,喜欢读西方译本,经常在他的“万木草堂”推荐学生读《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史》以及《万国公法》等,并以华盛顿为理想人物。而那时,孙中山也在挂牌行医,得知康有为有志于西学而想与他结交,遂托人转达此意,岂料康有为的回答是:“孙某如欲订交,宜先具门生帖拜师乃可。”孙中山认为康有为太过妄自尊大,就此作罢。

  1895年,孙中山与维新派有了最初的实质性接触。据冯自由在《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记载,“中山、衢云、少白在香港澳门间,尝与康广仁、何易一、陈千秋商略革命”,后来孙中山在广州倡导设立农学会,也曾试图请康有为及其徒弟陈千秋等加入,但遭到康有为及其弟子的拒绝。

  1896年2月,兴中会成员谢缵泰在香港与康有为的幼弟康广仁结识,当时,两人还畅谈两派联合救国之必要。不久,两人再一次会面,康广仁向谢缵泰解释说,兄长康有为并非“忠心扶满”,“不过欲以和平革命方法救国”,那时康有为已因“公车上书”事件而名声大振,仍寄希望于清廷内部自上而下的改革,深恐害怕与孙中山等“革命党”公然来往而遭致疑忌。

  到1898年夏秋间,得到光绪皇帝青睐的康有为正沉浸在他的“帝师”荣耀中,因为担心与革命党的任何关系都有可能成为保守势力攻击的炮弹,所以处处小心。当时,宫崎寅藏经人介绍认识了康派的人,“康先生当时在北京,已为王佐之臣,声望震于四海,因此其党羽的气势也为之大张。但是,孙党以及其他一部分人士,却把他们看作是变节分子,非常憎恶他们的行为,把他们看作是放弃了共和主义、投降异族帝王的变节分子。因而,互相对抗,彼此倾轧,已达极点。”康广仁虽然想和杨衢云见面,但随着其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牺牲,他和谢缵泰所主导的这一条联合之路就彻底失去了可能性。

  此次变法失败,康、梁流亡,让孙中山再一次看到了联手的希望。

  其实,孙派与康派虽然采取不同的救国道路,但他们有着合作的共同基础——无论孙中山还是康有为,都把日本的明治维新作为效仿榜样,而且双方都在寻求日本支持。孙中山一直希望能与康有为等改良派形成一股联合起来的力量,日本方面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希望康、孙能形成合作。

  听说康、梁两人抵达日本,孙中山马上通过宫崎寅藏向康有为表达欲赴东京拜访的意愿,但被康有为拒绝。此后,犬养毅又亲自出面,邀请孙中山、陈少白与康有为、梁启超4人一起到他的早稻田寓所会谈,碍于情面,康有为只好派梁启超去谈。

  当天,孙中山、陈少白和梁启超按约会晤,一直谈到天亮,梁启超答应回去同康有为商量,再来答复。但等了两天,梁启超仍无音讯,孙中山于是派陈少白和平山周前往康有为住所,这一次,陈少白同时见到了康、梁二人,陈少白向康有为“痛言满清政府种种腐败,非推翻改造无以救中国,请康改弦易辙,共同实行革命大业”。而康有为则还对光绪皇帝不放弃最后的希望:“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脱其禁锢瀛台之厄,其他非余所知……”

  双方辩论3小时,康有为仍坚持其立场。联合之事再一次化为泡影。

  康有为对孙中山避犹不及的态度,宫崎寅藏有很深刻的分析。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