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1905年8月11日,清朝留学生会馆门前张贴着定于13日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的告示。

  当时,虽说正值暑假期间,许多留学生已经他游或者回国,可那天下午,到会的竟有1300多人,而最初警方只允许300人,后来又追加到900人。会场富士见楼挤满了人群,后到的几百人挤不进去,就伫立街边仰望着。

  身穿洁白西装的孙中山,由宫崎寅藏陪同,从容步入会场。刹那间,会场内外,掌声雷动。人们抬起脚后跟,双眼直追着孙中山。站在后面的人,被前面的遮住了视线,挤得更是厉害。当孙中山走上了主席台,整个会场却立时鸦雀无声,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宁静。

  宋教仁致了欢迎词,热烈掌声过后,孙中山开始了为时4个小时的演讲,题目是《中国应建立共和国》。

  孙中山首先指出中国没有沦亡的道理。他说:

  离东二年,论时不久,见东方一切事皆大变局,兄弟料不到如此……近来我中国人的思想议论,都是大声疾呼,怕中国沦为非、澳。前两年还没有这等的风潮,从此看来,我们中国不是亡国了。这都是由我国民文明的进步日进一日、民族的思想日长一日,所以有这样的影响。从此看来,我们中国一定没有沦亡的道理。

  革命,向来是没有一帆风顺的。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在当时最主要的障碍,还是保皇派的论调在人们头脑里的影响。这一点,孙中山比谁都更清楚。他话锋一转,对准保皇派: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他们说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立宪,由立宪而共和,这是天然的顺序,不可躁进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我们中国的前途如修铁路,然此时若修铁路,还是用最初发明的汽车,还是用近日改良最利便的汽车,这个道理虽是妇孺亦能懂得。所以君主立宪之不合用于中国,不待智者而后决。

  孙中山最后以慷慨激昂的口吻宣告:“所以我们决不能说我们同胞不能共和,如说不能,是不知世界的进步,不知世界的真文明,不知享这共和幸福的蠢动物了。”“现在中国要由我们四万万国民兴起。今天我们是最先兴起一日,从今后要用尽我们的力量,提起这件改革的事情来。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道理。”

  孙中山饱满的热情和雄伟的气魄激励着留学生。程家柽在随后的演说中,难以抑制对孙中山由衷的赞美之情说:

  法国不仅有一拿破仑,美国不仅有一华盛顿。先有无数的拿破仑、华盛顿,而此有名之拿破仑、华盛顿,乃始能奏其功,故今日吾国不可专倚赖孙君一人。人人志孙君之志,为孙先生之为。中国庶克有济。

  这次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实为同盟会成立前的一次群众性动员誓师大会。这次大会使更多的爱国志士了解并熟悉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会议形成的热烈气氛与以前遭遇的不解以及反对形成强烈对比,对此,宫崎寅藏也感慨万千:“昔年孙君来此,表同情者仅余等数辈耳!中国人则避之惟恐不及。今见诸君寄同情于孙君如此,实堪为中国庆慰!”

  火山爆发似的革命激情是压抑不住的。经过20多天的筹备工作,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东京赤坂区日本友人阪本金弥的住宅内举行,共300多人参加大会。

  会议由孙中山主持,黄兴宣读同盟会章程,主要内容有:“本会定名为中国同盟会,设本部于东京,设支部于各地。”规定:“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本会设总理一人,由全体会员投票公举”等——可惜的是当时通过的同盟会章程,这份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已遗失,现在所能见到的是第二年5月16日改订的《中国同盟会总章》24条,是陈少白保存的油印件。

  黄兴首先倡议:“公推孙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众人举手赞成。这正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这时,39岁的孙中山一定感慨万千。1894年深秋,年仅28岁、可说一无所有的孙中山与二十几位同龄人在远离中国的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当时,这只被少数与闻者认为是几个少不更事的年轻人的“痴人说梦”,没有几人认真看待。谁会想到1905年,在他的倡导下,各种革命力量汇成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意义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呢?

  章士钊在《孙逸仙》一书的序言中声称:“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始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则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警钟日报》则干脆说,“第一之孙起,当有无量之孙以应之”,“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时势造英雄。孙中山,在革命风浪中搏斗出来了。这位伟大人物,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信赖。

  若干年后,孙中山在文章里坦率地说,直到此时,“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之前,“虽身当百难之冲,为举世所非笑唾骂,一败再败,而犹冒险猛进”,但孙中山仍然不敢在自己身上能期待排满事业的成功。而现在,这个曾经被认为“不过广州湾之一海贼”的中年人,已被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公认为革命领袖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同盟会成员主体,从1905年至1907年间加入的会员来看,留学生和学生占了90%以上,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已赢得了知识分子的认同,而后者也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动力,孙中山后来在《建国方略》中形容:“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也”。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