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炮轰总统府(2)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据记载,说这番话的时候,孙中山的表情十分愤怒,显然有些话已有情绪成分,但孙中山显然忽略了这个事实:此时陈的部队有5万余人在广东,孙中山只有500名的卫队,双方实力相差实在太悬殊了。

  双方的火药味越来越浓。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就在这危急关头,“陈炯明在惠州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信大意说孙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胜固好,如其失败,我以陆军部长身份暂将部队调返东江训练,做充分准备,到时仍可收拾残局。陈猛荪持信送到郑仙祠。叶举阅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掷落地上,说陈炯明不知军事,还说:回东江哪里找吃的?叫陈猛荪回报陈炯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叛乱终于发生了。6月15日,叶举先是通电要“孙中山与徐世昌同时下野”;当晚又在白云山下司令部召集旅以上军官会议,会上有人主张立即冲进总统府活捉孙中山,有人主张先炮击总统府,将孙中山赶出广州。最后决定炮击方案,并确定熊略为行动指挥官。熊略受命后,认为孙中山待人不薄,遂派亲信到总统府向孙中山秘书林直勉暗中通报。

  其实早在当晚10点,总统府已接到一军官电话:“今夜粤军或有不轨行动,将不利于总统,务请总统离府。”但孙中山认为是谣言,不肯信。当林直勉12点又得到类似消息时,孙中山仍不肯相信,他说,当年陈炳焜、莫荣新在广州如此作恶多端,尚不敢公开叛乱,何况陈炯明、叶举等人跟随自己多年,粤军第一军是一手培植起来的,不会敢于公然发难。当时,观音山总统府只有50多名卫士,所有的武器,就是34支手提机关枪、一万多发子弹。队长姚观顺直接负责保卫孙中山与宋庆龄所住的越秀楼。

  16日凌晨1点钟,已经能听见总统府外的部队的集结声和嘈杂声音了,林直勉等三人再来劝孙中山离开,可是孙中山说:陈炯明“胆敢作乱,我便要负平乱之责,如力不如,唯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已是凌晨三点,林直勉仍无法劝说孙中山离开总统府,见情势越来越危急,林直勉只好强挽着孙中山离开了总统府。

  这是宋庆龄后来对当天所发生回忆:“6月15日之夜2时,我正在酣梦中,忽被先生叫醒,并催速起整装同他逃出,他刚得一电话,谓陈军将来攻本宅,须即刻逃入战舰,由舰上可以指挥剿平叛乱;我求他先走,因为同行,反使他行动不便,而且我觉得个人不致有何危险,再三婉求他,始允先行,但先令50名卫队全数留守府中,然后只身逃出。”

  孙中山从总统府右侧的粤秀街走出,他身穿白夏布长衫,戴墨晶眼镜,很像个医生。在街上碰到叛军,林直勉说:“我的父亲患了重病,所以不得不深夜请医生到家里诊治。”泰然自若的孙中山并没有引起叛军怀疑。一路上,他们又数次与叛军遭遇,但是孙中山的态度一直很从容,他们沿着长堤一直走到海珠公园附近,公园是江中心一个不满1000平方米的小岛,当时海军的总司令部就设立在这里。

  他们雇了小船渡河前往海珠军部。行至河中时,有哨兵喝止,喊口令,而他们又答不上来。紧急之下,林直勉大声喊:我是总司令的朋友,来自总统府,有要事报告。海军总司令温树德亲自出来,林直勉说:“大总统在此。”这才登岸。

  叶举部署了第二师4000多叛军围攻总统府,但他们的多次冲锋均被总统府卫队击退。下午4时,总统府终被占领,财物被抢劫一空,大批文件被烧毁。

  叛军从后门冲进来时,卫士马湘和黄惠龙护着宋庆龄从前门逃出来,埋伏在附近的叛军冲过来的时候,马湘把自己手中的50多枚银元撒在地上,趁叛军抢钱之时,匆忙躲进了对面小巷的一家开着门的民宅中。

  宋庆龄后来写下了《广州脱险》一文,详细记述了她在叛军枪林弹雨中脱险的经过,被她称为“将来自传中最动人之一章”。

  他走了半小时以后……忽有枪声四起,向本宅射击……叛军喊着:“打死孙文!打死孙文!”

  到了8时,卫队的枪弹几乎用完,队长劝我下山……我们4人,在地上循着那桥梁式的过道爬行……我们四面只听见流弹在空中飞鸣。有一二回正由我鬓边经过。后来,我再也走不动了,凭两位卫兵一个抓住一边肩膀扶着走。我心想再也熬不过了,请他们把我枪毙。四周横七竖八躺的都是死尸……

  我们跑过一家矮小的农舍去躲避,我昏倒在地……枪声沉寂之后,我化装成村妇,不知走了多少路,最后来到了一位同志的家中……那夜通宵闻见炮声……最后听见战舰开火的炮声,才使我如释重负,知道中山先生已安全无恙了。

  那天晚上,我终于在舰上见到了中山先生,真是死别重逢。

  一路艰辛的宋庆龄终于住进了中山大学的校长钟荣光家,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她在钟家流产了,这也是她一生中的唯一一次妊娠。这一路的磨难对于她而言是九死一生,而她在此事上表现的临危不惧和几年来辅助孙中山先生的功绩,使国民党中原来一些对他们婚姻不满的党员也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简介 | 下一页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目录

《建国方略图》(图) 1922年6月,孙中山蒋介石合影(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合影(图)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图) 东征时的蒋介石(图) 廖仲恺遗体(图)
孙家的新生命 翠亨村的“石头仔”与“洪秀全”
中山舰(图) 中山陵祭堂大厅(图) 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图)
南京中山陵(图) 宋庆龄、孙科为孙中山守灵(图) 孙中山与陈粹芬(图)
初出国门 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 与孙眉的冲突
翠亨村的“反叛者” 香港与檀香山之间 “反清四大寇”
行医澳穗 上书李鸿章遇挫 创立兴中会
密谋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流产 流亡生涯被跟踪
贸然闯馆遭不测 康德黎与孟生的大营救 重获自由
转往日本筹划革命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1) 联手康有为的数次努力(2)
策动李鸿章独立 惠州起义 保皇还是革命
重返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同盟的欧洲序曲(1) 同盟的欧洲序曲(2)
筹备中国同盟会 亲手建立革命党 三民主义初次登台
萍乡醴陵起义 风起云涌的六次起义 继续论战保皇派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二次倒孙风潮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广州起义,革命的前奏 悲壮的广州“三·二九”起义 “首义第一枪”
革命中心之外的孙中山 矛盾四起的革命队伍 就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1) 新政府的财政危机(2) 南北议和
让位 宣扬民生主义,筹划全国铁路 会晤袁世凯
孙中山的全国铁路计划 成立国民党 宋教仁遇刺案
“宋案”真相 对“宋案”犹豫不定的国民党 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讨袁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1) 新旧约法之争与南下护法(2)
痛失革命同志 一段美丽的婚姻(1) 一段美丽的婚姻(2)
悄然隐退的卢慕贞 陈粹芬:被遮蔽的“红颜知己” 《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完善“三民主义”
就任非常大总统 与陈炯明的分歧 炮轰总统府(1)
炮轰总统府(2) “永丰”舰上的55日 联手苏俄
改组国民党(1) 改组国民党(2) 创办黄埔军校
曲折的北上之路 生命的最后时刻(1) 生命的最后时刻(2)
不尽的哀荣(1) 不尽的哀荣(2)